首页 > 工作专题 > 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

创新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服务育人功能
来源:校报编辑部  编辑:总编  发布时间:2016-03-16  点击:

复旦大学团委 

全国基层团组织建设网  2008年11月24日

高校团组织历来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沿阵地。育人是高校的核心目标,也是高校团组织的中心任务。在当今“全民团”及青年思想多元化、就业多样化、生活时尚化、追求个性化的背景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团组织建设与创新,进一步发挥组织服务育人功能,

  一、学校团组织创新的探索

  1.学校团组织的空间再造

  近年来,高校改革逐渐深入,社会更是发生深刻变革,这些都直接对当代的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传统意义的共青团组织的组织模式和活动模式带来挑战。在这种变革下,复旦青年群体表现出新的“四化”特征,即政治诉求宽泛化、成长成才具体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个人归属组织化。青年个体的表现日趋个性,但他们寻求组织归属的愿望依旧强烈,只是这些组织突破了班级、党团组织等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概念,而包括了许多更加灵活的学生社团,甚至各类更加松散、虚拟的学生类社团组织。单以学生社团为例,目前复旦登记在册的社团有180个,而日本早稻田大学有760多个,剑桥大学有570多个学生社团,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的社团等新型青年群体仍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开始探索多种团建模式。首先是从无到有,组织多重覆盖。从2000年开始,学校就开始尝试在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创业团队等新型青年群体中,从无到有地逐步推进团组织网格建设,实现“支部进楼”、“支部进社团”、“支部进学生超市”、“支部进志愿者队伍”,建立了学生园区团工委、复旦剧社团总支等,特别是2007年实行新的社团管理模式以后,在一些非常个性的社团(比如:哈利波特影迷协会等)成功建立了团支部,将这些团组织作为传统团组织的有力补充。其次,从弱到强,激发基层活力。组织覆盖优势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影响优势,更不是引领优势。将覆盖优势转变为影响优势,实现团建从弱到强,实现团组织与青年学生的有效联系,才是团组织保持活力、健康成长的根基。为此,推出了“团支部成长计划”,注重基层组织的成长,通过这种方式使各种类型的团支部,特别是新型团支部都能够不断成长,充满活力。以每年不少于25万元基层团建专项经费作为保证,大力支持特色主题团日活动,提倡团日活动长期持续,特色鲜明,调动了基层团建工作的积极性。还充分开发网络化的工作载体和手段,利用信息化平台,简化工作流程,进一步增强基层团建工作的参与性;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网上虚拟团支部,实现网上网下互动。团组织活力迸发,对新型青年群体也实现了有效凝聚,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宽广的舞台。

  2.学校共青团组织的行为再造

  复旦团委有个好的传统,就是不断开展各种调研。包括工作对象研究和工作方法研究。通过调研研究,发现传统的组织和活动方式很难完全满足当代学生个性化需求,无法提供青年想要的服务,也很难对他们实现凝聚和引领。于是开始了思考新的工作模式。在摸索中走出一条“从办活动到建组织”新型服务模式。服务青年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们组织起来,由他们自己服务自己。最了解自身需求的人是青年个体本人,如果能够将那些具有同样需求的人组织起来,那他们就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生成和提供各类活动项目,来满足自身需求。因此,尝试将团工作目标从简单提供活动项目转为帮助创建组织上来。实际上,也存在共青团工作中常常出现,所提供的项目并非是青年真正所需求的现象。为此,在工作中尽量围绕着各类组织创建而展开,或是通过提供项目、开展活动而后将参加项目活动的人组建为相关组织,不是为活动而活动;努力使共青团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覆盖优势,把团组织的覆盖优势转化为引领优势。

在复旦,社团作为学生自组织的有效形式,鼓励学生自组织成立社团,然后改革社团管理模式。2006年10月,调研10所左右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和社团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推出新的社团管理办法,即“经纬交织”的社团管理模型,把社团的分类从原来的4大类重新划分为17大类,给个性化社团和社团个性化一个崭新的空间和舞台,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社团属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更加个性化,有亲和力,贴近学生,同时满足学生的组织归属。在条件成熟的社团中,尝试着建立团组织,共青团组织通过社团这个组织实现凝聚和引领,推动团建工作。

  二、面对新形势,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困难和挑战

  1.部分学生社团和类社团,特别是虚拟性质的类社团组织,个性化特征明显,团组织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对接”口,而这些组织本身也比较松散,对这些组织的凝聚给共青团组织提出新的挑战。

  2.多元而个性化的新型学生组织(包括虚拟组织)不断涌现,同时也在不停的消亡,这些学生组织差异性非常大,价值取向也千差万别,对组织和组织中学生领袖(有时也称“群众领袖”)的管理和服务是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3.各类学生社团和类社团大量出现,特别是涉外社团的出现,给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他们通过资金支持和活动支持,利用学生组织加大对高校的渗透,使共青团工作面临新的考验。

  三、建议

  1.高校共青团工作由原来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补充、重要补充,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应鼓励各基层组织不断探索和创新团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有开拓意义的创新,允许失败,进而推进团组织的建设与创新,实现新一轮的发展。

  2.面对各类社团和类社团组织(青年自组织),作为共青团组织应该放下“身段”,和这些组织平等对话,实现“对接”,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团组织才有可能提供好的服务,并通过服务组织而服务青年,最终实现共青团组织的目标。

  3.要加大对当代青年群体的研究,只有了解青年才有可能服务青年。

  4.在进行团组织体制机制创新时,最重要的是目标实现,就是共青团组织基本职能实现。所有的活动都是手段,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因此共青团组织的所有工作应该是目标先行,手段永远是为目标服务。



团情快讯